引用
跳到导航
跳到搜索
陈友堂生前曾任枫桥镇枫溪村党支部书记。陈友堂的妻子陈亚芳在接受采访时回忆:
- 1963 年,省里在枫桥搞社教试点。记得有一次工作队组织大家讨论如何批斗“四类分子”,到底是用“文”的好还是用“武”的好。友堂回来说,他提议还是用“文”的好,理由有两样:第一,那么多年“斗”下来,武的一套实际效果并不大;第二,人心都是肉长的,有情有理,才会心服口服……
- 记得第三生产队一次开批判会,批斗历史反革命分子崔文江,人称“猫头鹰”。会上,允许他坐,允许他站起来讲话, 允许他争辩……会后,崔文江回家,老婆问他,他说:“今晚没打没骂,倒比挨打挨骂还难过,人家摆事实、讲道理,我反而回答不出,最后觉得自己是不对。”第二天一早,崔文江头一回找治保主任汇报思想,还写了“悔过书”。
- 枫桥西畴大队的陈荫林,是一个原有1400多亩田的大地主,过去一贯拒绝参加劳动。他写了一本名为《容膝斋》的反动诗抄,斗过20 多次,用过罚跪、“假枪毙” 等办法,都没有制服他,群众称他为“橡皮碉堡”。这次评审,没有大会斗争,陈荫林就交代了造谣、记变天账、写反动诗等罪行……他自己说,“这次评审,对我很有助益,我服了”。
- 有的“四类分子”在参加评审会前,做了护膝准备罚跪,到会一看,不仅不打、不罚跪,表现好的还得到鼓励,就坦白交代了……
- 这样的说理方式,让“四类分子”的家属也很满意。古唐大队富农分子陈善新,群众大会年年斗,坏事年年做,越斗越皮条。他自己说:“我反正是变戏法的猢狲,上台斗斗没关系。”
- 斗争会上,陈善新仍然耍各种花招,共申辩了38次,可他越申辩,看清他反动面目的群众就越多……以往斗争回家,老婆是热酒一壶,鸡蛋5只,安慰养身,这次他一回家老婆孩子都不理他, 反而在家批判他做坏事。他说七次斗争打过六次,这次没打,斗得最痛,连老婆孩子都要斗争,以后只有好好改造,重新做人。